盆底肌,封闭骨盆底的肌肉群,它原本是有弹性、充满活力的,犹如一张“吊网”,尿道、膀胱、阴道、子宫、直肠等脏器被这张“网”紧紧吊住,从而维持正常位置以便行使其功能。
一旦肌肉、筋膜、韧带这些盆底支撑结构薄弱或损坏,不能很好地支撑盆腔的脏器,就会导致一个或多个盆腔器官掉入或被挤压出阴道,也就是我们所说的盆腔器官脱垂(Pelvic Organ Prolapse,POP)。
1. POP是一个重要的健康问题,每年脱垂相关的手术率有0.1%~0.3%。一项北美的研究显示女性一生中手术治疗脱垂或者压力性尿失禁的风险为11%,其中三分之一的患者需要一次以上的修复手术。
2. POP来源于盆底支持结构的损伤,可能是真正的撕裂,比如分娩过程中盆底组织极度扩张,肌纤维拉长或撕裂;也可能是神经肌肉功能障碍,比如绝经后雌激素减低、盆底组织萎缩退化而薄弱,甚至是盆底组织先天发育不良。另外,有慢性咳嗽、便秘、经常重体力劳动等造成的长期腹压增加,都有可能加重或者加速脱垂的进展。
3. POP患者常常伴有明显下坠感,严重的甚至能感受到或者看到膨大的组织器官脱出阴道口。外人看不出来,盆腔器官脱垂却会悄悄地给女性的生活带来诸多困扰。久站或劳累后症状明显,卧床休息后症状减轻。严重时脱出的器官不能回纳,还可伴随分泌物增多、溃疡、出血等。
4. 随着盆底理论的进步,现代解破学对盆底的描述日趋细致,POP的分类方式也逐渐明了。目前POP可分为三类,分别是:
(1)前盆腔缺陷:包括膀胱及阴道前壁膨出以及尿失禁;
(2)中盆腔缺陷:包括子宫及阴道穹隆脱垂(切除子宫者);
(3)后盆腔缺陷:包括阴道后壁及直肠膨出,可同时合并有肠疝。
5. 目前国际上广泛接受和采用的POP定量系统是Bump教授早在1996年提出的盆腔器官脱垂定量分期法(POP-Q),虽在起初几年遭到较多抵制,但随着越来越多的研究和文献支持。目前已成为国际控尿协会(ICS)、美国妇科泌尿协会(AUGS)和美国妇科外科医师协会首选的 POP 分级系统,也是目前国际上唯一通用的标准。
POP-Q 分期是客观的位点特异性系统,用于女性 POP 的描述和分期。通过定量测量代表着脱垂阴道的前壁、顶端和后壁的各个点,以3x3的表格呈现,以绘制出阴道「地形图」,然后利用这些解剖点来确定脱垂的分期。
6. POP是“隐匿性尿失禁”(OSUI)的始作俑者,具体表现为平时没有压力性尿失禁(SUI)症状的盆腔器官脱垂(POP)患者在脱垂复位后增加腹压时有漏尿的现象,临床上颇为常见。
7. POP的治疗方式有很多,手术无疑是十分高效的一种。不过,不是所有人都需要去挨上一刀。对轻度脱垂或者不想承受手术痛苦的人来说,非手术治疗就显得温和一些了。非手术治疗方式中,又有子宫托、凯格尔训练、盆底康复、生活方式干预等等。
8. 在众多POP的非手术治疗方式之中,子宫托的历史最为悠久,目前仍是子宫脱垂的非手术治疗的一线治疗方法。其安全有效,并发症少,且经济方便,患者经过学习后能自己操作。
9. 子宫托的类型各式各样,其中又以环形子宫托最为常用,其容易折叠、插入和取出。
10. POP治疗方式有很多,但最重要的还是预防。一是做好盆底肌的锻炼,如坚持做适度的运动(瑜伽、凯格尔运动等),这样可以使肌肉更具有收缩和舒张的力量。二是产后注意休息、增加营养,早下床活动,但不宜做过多过重的体力劳动,也应该避免久站、久坐、久蹲。三是要及时治疗便秘、慢性咳嗽,适当控制体重。
评论 23
赞 22